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
在93年得到屏東縣政府委託設立「屏東縣東港區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開始對新住民家庭做全面性服務。透過不斷的宣導及辦理活動,協助新住民順利在台適應生活,讓服務中心成為她們可以回來倚靠休息、抒發情緒、得著安慰再出發的娘家。服務項目為1.新住民家庭關懷訪視、個案管理服務 2.新住民權益相關諮詢 3.辦理新住民個人生活適應及自我成長課程 4.協助行政機關辦理多元教育及提升多元文化的認識
民國89年,曾鴻志牧師成立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之初,其實是以推動東港在地成人教育為宗旨,包括民國90年辦理婦女書院,91年辦理社區大學等。
民國90年4月,一通來自東港鎮長的電話,開啟了曾牧師與新住民的緣分,鎮長主動提及新住民的人口雖然逐漸增加,但無論政府或民間都未有專責單位為她們謀福利或辦理活動,鎮長希望透過海口人的在地資源與人脈,讓這群被忽略的外籍媽媽也能過一個溫馨的母親節。於是在同年5月母親節接受東港鎮公所委託籌辦「外籍媽媽溫馨之夜」晚會後,曾牧師開始研究新住民背景並進行家訪,挖掘出新住民辛苦生活的故事,這堅定了曾牧師鼓勵新住民從家中走出來參加活動,融入東港社區的決心。
藉由婦女書院籌備會的場合,深感輔導外籍配偶的需要,曾牧師主動向縣政府爭取新住民的權利與福利,並在同年底取得縣府十萬元撥款,籌備「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並在東港辦理記者會,由當時縣府社會局局長涂怡娟宣示縣府關懷輔導新住民姐妹的決心。舉辦三個月共十二次的課程,開始屏東縣政府推動外籍配偶服務課程,直到民國93年成立東港區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
由於大量的個案家訪經驗,及國小老師們的回饋,讓曾牧師發現許多新住民媽媽、漁民爸爸都不識字,阿公阿嬤在教育上又使不上力,讓許多聰明的新住民小孩回家後只能對著電視發呆,陷入課業越來越跟不上的困境。秉持著發現問題,就不能視而不見的態度,96年7月,曾牧師在地檢署主任觀護人的協助下取得緩起訴處處分金的經費補助,每周二到五下午四點到八點,周六下午一點到五點,開辦兒童課後輔導照顧服務,讓新住民可以安心的把孩子留在協會寫作業、學習多元性課程…同時提供免費晚餐給孩子們!!讓新住民孩童免去爸媽因做工作晚回家受飢的困境,目前服務量雖達四十幾人,形成協會一定的經濟負擔,但提供晚餐、孩子們成長過程不可以挨餓仍是曾牧師多年的堅持。
為了更實質的改善新住民的處境,海口人決定將教育與服務的對象擴大至新住民的公婆,進行社區宣導、老人訪視,每周三開設老人健康促進活動,於102年起承辦「東港鎮樂齡學習中心」,每周協助老人量血壓;做體操之餘也安排學習課程,分享新住民的國家習俗並納入多元文化的教學內容,推展對新住民應有的尊重態度。
一次又一次,從孩子的課後輔導,新住民的生活適應輔導班到公婆的樂齡學習,海口人證明了-透過教育,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將東港改變成一個對新住民更友善的城鎮。